articles & testimonies

牧者路德

俞繼斌 牧師

          一般對改教家馬丁路德的印象,大都傾向看他為中世紀的修道士、神學家、大學教授、聖經譯者、辯論家,及神學思想與教會體制的改革者。從路德的生平和他所投入的活動看,這一些觀察和詮釋各有它的角度和正當性。然而在這些尋求對路德角色的了解當中,有一個甚關鍵,又獨特的面向,卻十分被忽略。那就是,在路德一切的尋求、寫作、教學、傳講、辯論、紛擾、掙扎、調解,也可以說在他個人、公眾和家庭的生活與服事中,他從頭至尾,由內到外都是一位牧者—一位名符其實的牧者。關於這點,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注意,愈來愈豐富的文獻佐證。[i]

          路德於一五O五年被按立為神父,開始主持彌撒。一五一二年被任命為奧古斯丁修道院的院長之後,就逐漸投入對院內同修的牧關事奉,包括對修士們的講道。一五一四年因威丁堡聖瑪利亞堂主任牧師生病,就邀請路德為該堂的助理牧者,協助該堂的講道與牧靈關顧。從此,路德持續參與該堂的牧養事奉一直到一五四五年他去世為止。

          一五一七年十月卅一日,當路德把邀請辯論補贖券[ii]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威丁堡城堡教堂的大門上,以致掀起風起雲湧的改教運動。他張貼的用意不只是抗議補贖券的販賣,也不是策畫怎樣與當時的羅馬教廷分庭抗禮。其實,那項行動背後最主要的動機,乃出於對信徒個人,也是對上帝子民整體的牧靈關顧。作為牧者,最重要的聖召就是牧養上帝所託付的信徒,不但按時把純淨,富營養,增進健康及活力的道供應他們,也時時儆醒守望,不讓惡者侵蝕或破壞信徒與大牧者主耶穌基督的關係。

     接著我們將從崇拜、傳講、教導、關顧,與牧家五方面簡要介紹路德的牧養事奉:

  • 崇拜:
    尊崇獨一真神,全心全意信靠和讚美祂,這是我們按祂的形像受造之最重要的目的。十誡的首誡就是除了主以外,我們沒有別的神。路德對第一誡的解釋簡勁踏實:「我們要敬畏敬愛祂,並倚靠祂過於萬物。」受造者的最大試探與挑戰就是,自我中心,即自以為義。自以為義的人總是看自己的義是成就或功勞,藉以獲得人的稱讚及神的悅納與獎賞。而路德發現,我們唯一可以進到神面前,唯一能夠維繫及保證我們與神關係的確據,永遠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成就的義。這義單屬於神,亦來自神,沒有絲毫來自我們。明白此義的由來及如何歸算到我們身上,使我們確信為什麼敬拜、生活與事奉一定要全然以神為中心,而不能以人或自我為中心。路德的敬拜觀提醒我們,在敬拜的事上,不是我們在服事神,而是神一直在服事我們。

關於公眾敬拜的改革方面,路德採取的是中庸而非激進的路徑。在彌撒禮儀的修訂上,他摒除羅馬天主教彌撒文中把基督重新獻祭的部份,進而把福音的宣講放在崇拜的核心位置。他盡量保留彌撒文根據早期教會,引用舊新約聖經所建立的禮儀架構。他使用德語彌撒,恢復了自公元後367年老底嘉會議就被禁止的會眾唱詩,致被譽為「會眾唱詩之父」[iii]。在公眾禮拜的革新上,路德強調表彰稱義的福音,注重會眾對整個敬拜過程與內容的理解和參與。

  • 傳講:
    路德深信上帝的道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看自己是道的僕人和器皿,也始終服膺在道的權柄下。初進修道院的他一直迴避甚至抗拒講道。是因當時修道院院長,也是路德屬靈父親施道比次的堅持與鼓勵,他才恐懼戰兢開始講道的服事。他萬萬沒想到這服事一旦開始,卻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服事,直到他被接回天家為止。他一生講道超過四千次。單在威瑪版路德文集裏,從一五二一至四六年就收集了他2029篇的講道詞。

路德的講道總是貼緊經題,圍繞基督,注重分辨律法與福音,留意以深入淺出,販夫走卒都能聽得懂的語言,坦率有力傳講聖經,見證因信稱義的福音。聽他講道,好像基督昨天被釘十架,今天從死裡復活,明天就要再來。

  • 教導:
    主耶穌在世上的時候,祂除傳揚天國的福音,也時常教導祂的門徒和百姓。
    使徒保羅在帖前四;15吩咐提摩太,「要以宣讀、勸勉與教導為念。」羊群的牧者,除了宣講以外,善於教導也是他重要的召命與任務。復活主在加利利與門徒們在會面時,除差遣他們往普天下使萬民做主門徒,並為他們施洗外,也特別叮嚀門徒要教導信徒要遵守主所吩咐的一切。不只是「教」,還要教「會」已經歸信基督的人。

路德的教導不只在修道院,在威丁堡大學,也散播到德國以外的整個歐洲。由於當時印刷術已廣為流傳,路德更透過他的文字與多產作品使他的神學思想與對福音的精闢見解迅速傳遍歐洲的各個角落與階層。

路德的教導不僅著眼在知識份子,他更關心如何把稱義的福音落實到家庭,甚至小孩身上。他之所以寫大、小基督徒問答的原因,就是認為在神的國度裡,從大的到小的都需要認識救恩的精髓,就是因信稱義的福音。

  • 關顧:
    路德一方面對聖經有敏銳深刻的理解,對神的話語有義無反顧的委身,神同時也賜給祂誠摯的牧者心腸,使他在聖道的理解與實踐,神學思維與信徒處境之間保持緊密又感人的連結。這一點,在他極其繁重的改教生涯裡,所寫為數眾多,坦承懇切,同理叡智的牧靈書信[iv]中流露無遺。他對牧職的委身,也可以從當黑死病侵襲威丁堡期間,他的態度與處置反映出來。在瘟疫瀰漫,整城籠罩在恐懼與死亡的陰霾時,路德甘冒妻子的抱怨,全家選擇留駐威丁堡,用他們有限的空間及資源,從事急需的牧靈安慰與關懷,帶給罹病與瀕死者確切的盼望。
  • 牧家
    改教進程中的路德之所以選擇成家,一方面他深信婚姻是創造主的心意,另一方面他也看見凱蒂是神為他特別預備,他也十分需要的幫助者。雖然他的親密戰友墨蘭頓極力反對,他還是淡定堅毅的決意與凱蒂結婚,開啟了基督新教牧者家庭的先河。路德新成立的家在他與妻子的共同委身與投入中,成為禱告的,敬拜的,開放的,分享的,同擔憂患喜樂,共沐神恩與主愛的團契與家園。
  • 結語:
    今年是路德改教的第五百周年。此時此際我們紀念他和他所掀起的改教運動,我們並沒有把他看作是一位叱吒風雲,超凡入聖的人物。如果我們有機會問路德: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說不定他會不假思索的回答說:「我只是個臭皮囊----一個被基督的血洗淨,被祂的義覆蓋,並有祂的寶貝藏在我裡面的皮囊!」那麼,路德是怎樣的一位牧者呢?也許,我們可以用狄恩.恆培曼〈L. Dean Hempelmann〉論路德牧靈事工專文的題目做總結:「路德」是「一位站在基督底下的牧者」〈Luther, A Shepherd under Christ〉[v]
 

[i] Timothy J. Wengert, ed., The Pastoral Luther: Essays on Martin Luther’s Pract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ch.: W.B. Eerdmans Publsing Company, 2009), pp.1-29 ; 柯樂伯〈Robert Kolb〉著,顧美芬譯,馬丁路德:上帝子民的牧者〈Martin Luther: Pastor of God’s People〉〈新竹:信神出版社,2009〉,頁1-74;俞繼斌,「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一個牧靈〈牧養〉角度的反思」,神學論集,第192 2017年夏〉,頁188-209

[ii] 華人熟習的「贖罪券」一詞乃屬誤譯,近更正為「補贖券」比較貼切。

[iii] 見生命聖詩出版委員會編,生命聖詩 〈香港:宣道出版社,1990 七版〉,頁533

[iv] Luther:Letters of Spiritual Counsel (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Theodore Tappert (PhiladelphiaWestminster Press, 1966), pp. 1-353.

[v] L. Dean Hempelmann, “Luther, A Sherpherd under Christ,” Lutheran Theological Review VIII:1/2 (Fall/Winter 1995-Spring/Summer 1996) 83-93.

編按:1517年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至2017年正好500週年,中華信義神學院特與國度復興報合作,刊登宗教改革500年紀念專題】